探秘天喜床博物館:穿越時光的床榻之美
來源:縉云發布
發布時間:2025-06-27 10:00:00
近日,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床》一書引發廣泛關注,書中收錄的多張天喜珍藏古代花床照片,讓神秘的“天喜珍藏百床館”再次走進大眾視野。這些古床不僅是家具,更是歷史與文化的承載,它們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?今天,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天喜珍藏百床館,探尋其中的奧秘。

天喜床博物館坐落于壺鎮鎮樂業廣場,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。館內珍藏著150張來自不同年代、風格迥異的古代花床,每一張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。步入博物館,一張張雕工繁復、技藝精湛的古床映入眼簾,令人不禁驚嘆于古人的非凡匠心。
眼前這張民國時期的“雙疊立檐步步高五進式拔步床”,堪稱館內“明星展品”之一。雖歷經歲月洗禮,其溫潤光澤依舊動人。該拔步床結構獨特,共分五進(層),每進升高一步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各進均設有拱門,其上雕刻著戲劇人物故事、珍禽瑞獸及奇花異草等紋飾。尤為特別的是,雕刻畫面的底襯采用了白色細屑,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,色調格外明亮、醒目。
天喜珍藏“百床館”負責人呂小靜介紹道:“此床為一件清代晚期至民國初期的‘五進床’。其設計獨特,每進空間可容納兩名士兵守衛主人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‘五’是一個備受推崇的數字,諸如‘九五至尊’‘五子登科’等典故皆蘊含深厚的美好寓意。”
館內另一珍品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婚床“百子床”。它集藝術性、文化寓意與精湛工藝于一身。床身以百子圖為主題裝飾,生動刻畫了一百個形態各異的童子,寓意“多子多福、家族興旺”,深刻反映了傳統宗法社會對子孫綿延的重視。
呂小靜還告訴記者:“經仔細清點,床體雕刻有百名童子形象。童子面部現呈深色,而身體部分仍可見貼金痕跡。據考,其面部原應貼銀,因年代久遠氧化變黑。可以想見,此床原貌當極為華美。其上還精雕有一對金童玉女,以及眾多‘囍’字紋飾,表明此床乃婚嫁所用,寄托了時人對新人美滿生活的殷切祝福。”
展館中還有各式架子床,包括飛檐形式的四柱架子床和六柱架子床。其形制多樣,有踏板式、八字門式、圓洞門式等;品類豐富,涵蓋婚床、小姐床、和合床、百子床等。這些花床的精華之處,還在于其醒目突出的“額匾、床聯、詩對”。內容多選錄富有詩情畫意或深刻寓意的文學典故、經書名句,并采用名家書法文字鐫刻,寄托著古人對生活的美好憧憬。這一張張古床,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在社會禮儀、道德倫理、哲學思想以及地域民俗、婚俗信仰、生態觀念等多方面的深厚積淀,是民族精神與生活智慧的立體載體。
聊起收藏的初衷,呂小靜解釋道:“收藏此類古代花床,初衷在于保護這批珍貴的中國古典家具遺產,以期后世子孫能夠親見其風采。館藏每一件花床皆為孤品,其上繁復的雕刻生動呈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典故與寓言,如《三娘教子》《李白脫靴》《孔融讓梨》《空城計》等。這些花床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,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民俗、文化、婚姻觀念及愛情倫理的重要實物載體。”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珍視古床文化,天喜珍藏百床館始終致力于古床的研究與保護工作。此次由濮國安教授編輯,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床》,正是珍藏館多年研究成果的重要結晶。書中詳盡介紹了古床的歷史演變、工藝特色及文化內涵,輔以大量精美圖片,讓讀者得以直觀領略古床的藝術之美。
談起《中國床》背后的故事,呂小靜說:“濮先生是中國古代花床及家居研究領域的專家。本館在收藏的同時,亦懷有弘揚中國古代花床文化的愿景。基于共同的理念,雙方達成合作,遂編纂此書。該書作為首部系統研究中國古代花床的專著,將成為后世了解與研究該領域文化的重要文獻。”
轉載請注明:縉云發布
信息來源:文/呂癸蓉 圖/林楓濤
編輯:陳翊
編審:虞蕭逍
監制:胡釋予